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尿路結石的成因和流行病學


尿路結石的成因和流行病學

撰文:陳建志醫師

圖一
所謂尿路結石泛指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和尿道結石(見圖一)。結石可以小到0.2公分即引起嚴重腰痛和血尿,也可以大到3~4公分以上,卻毫無症狀而導致腎臟完全損壞,他的臨床表徵可說是千變萬化。

要了解尿路結石,首先要知道尿路結構,腎臟皮質部製造尿液,經集尿小管流到小腎盞、大腎盞,再到腎盂。腎盂可暫時儲存尿液,再往下流到輸尿管,輸尿管徑最小處為0.40.5公分,尿液通過輸尿管進入膀胱,膀胱可儲存尿液200~300西西左右,才有尿意,再經由尿道排出,尿道最狹窄處約0.8公分,因此多數在0.4~0.5公分以下的結石可自行排出,而0.5公分以上較不易排出,腎絞痛可能較為明顯,也比較容易有腎水腫。

根據學者的研究,尿路結石的流行病學研究,依據結石成因的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分為二大類,前者指先天的特性,如遺傳、年齡、性別,後者指環境因素,如地理分布、氣候、季節、水份攝取量、食物、職業。尿路結石的發病年齡大多在30~50歲,男與女比例為三比一,北半球結石發生的尖峰期是七、八、九月。台灣地區的結石盛行率約為9%,高於日本,低於義大利。

尿路結石的成因主要有三大項:

(一)尿液中結晶濃度增加

常見原因為:

()尿量減少,如喝水太少、天氣炎熱流汗量多、下痢等。

()尿液中結晶質濃度太高,如鈣、磷酸、草酸、尿酸、胱胺酸、磷酸胺鹽等。

(二)體內生化的變化

(甲)尿液酸鹼度太高或太低。

(乙)尿路中存在結石母質。

(丙)結構異常,例如輸尿管狹窄、膀胱出口阻塞。

(丁)尿中抑制結晶的物質,如檸檬酸鹽減少。

(三)感染發炎

()慢性細菌感染,常造成磷酸銨鎂或磷酸鈣結石,特別是鹿角形腎結石,結石形成之後造成尿路阻塞,使感染更不易治好,形成惡性循環(見圖二)

()另外,如腎乳頭壞死、異物(如針頭、縫線、毛髮)也常形成尿路感染。



常見的結石為以下三種:

一、草酸鈣、草酸鈣與磷酸鈣混合,約佔70%,形成草酸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種(1)腸道過度吸收草酸或鈣離子(2)腎臟分泌過多鈣離子(3)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如一年內發生二次以上結石者,可能需做新陳代謝方面的評估。

二、磷酸鈣、磷酸銨鎂約佔15%,通常與細菌感染有關。

三、尿酸、尿酸鹽、胱胺酸約佔15%,成因通常為血液中尿酸過高,新陳代謝異常。

   

尿路結石的治療方式,決定於結石的大小與位置,同時也要考慮疼痛程度、

腎水腫程度、阻塞時間、腎功能受損程度、是否同時有結構異常,詳見表一。除

了取出或震碎結石,若有結構異常或細菌感染,也要治療,有關藥物治療、各種

外科治療、術後照顧注意事項,將在以下各章節詳述。

    尿路結石的復發率很高,一年內約10~20%病人會復發,二至三年後復發率

更高至40~50%,以下章節也會提到飲食及預防的方法,尿路結石的病友一定要

和醫師詳細溝通,了解自己的結石種類、身體結構,擬定好的治療與預防計劃,

與醫師充分合作並定期追蹤,才能保護好腎臟,減少結石的復發與疼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