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體外震波碎石術後照顧


體外震波碎石術後照顧

撰文:王瑀璇/審閱:陳建醫師



目前體外震波碎石術大多可以在門診進行,不需住院,因此術後病人的自我照顧很重要。碎石術進行中會給予適當麻醉止痛劑,因此病患最好在空腹的狀況下接受治療,方便結石的定位並可以減少術中、術後的腸胃不適。在術後部份病人也會因麻醉藥的關係可能有頭暈、嘔吐、倦怠等現象,所以病人需待在恢復室觀察一個小時,若意識完全清醒,血壓、脈搏也很正常時,即可以離開醫院離院時儘可能有家屬陪伴,切勿自行騎機車或開車回家,以免因頭昏精神不濟發生事故。若欲進食,建議先喝點溫開水,無不適反應即可恢復正常飲食。

接受體外震波碎石術後,可能會導致腎臟或輸尿管輕微挫傷引起血尿,大多數都會在24小時至72小時改善,而有少數的病人在震波頭接觸的皮膚處有皮下瘀血的現象,部分肌肉腫脹充血也會引起腰部痠痛,通常只需要給予熱敷,約一至兩週會恢復。而最嚴重的併發症是震波後造成腎臟被膜下血腫或是腎臟破裂,大多數血腫採保守治療,血腫會在一兩個月內自行吸收,但也有可能持續數年,而少數嚴重患者需要輸血或置放雙J型導管來縮短血腫吸收的時間,同時有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來預防感染。至於產生血腫的原因包括病患良好控制動脈性高壓、血凝異常疾病、患者服用抗凝血劑或腎盂腎炎等,與震波合理範圍內的強度及打擊次數並無明顯的關係。所以若有服用抗凝血劑藥物的患者須停藥一週至兩週的時間方可執行體外震波碎石手術,而術後也要聽從醫師指示再開始服用藥物。

體外震波碎石術是一種安全、方便、有效且無侵入性的治療方式,但是它僅是把大無法自行排出的結石擊碎,被打碎的石頭並非馬上消失,也並非直接取出體外,而是在往後數日至數週內陸續隨著小便排出,因此病患在治療之後,務必多攝取水分,以利結石排出每日大約2500c.c3000c.c左右的水分攝取是最理想的狀況否則也要保持每天排尿量有2000c.c以上但若有腎功能或心肺功能異常者,應另與醫師討論攝水量多寡。碎石後在結石排出來的過程中,結石的位置及結石碎片的大小,都有可能造成輸尿管阻塞,引起腰部或下腹部疼痛的情形多數患者可服用止痛藥來緩解症狀,但若於回診追蹤檢查後,結石仍未排出體外,且疼痛程度影響日常作息者,醫師可建議施行第二次體外震波碎石術或合併其他治療方法,如經皮腎造瘻術,輸尿管碎石術或置放雙J型導管手術等。

體外震波碎石術,其中有少數病患因結石位置緣故或大小超過一公分以上,有時須先住院施行置放雙J型導管手術,方可執行體外震波碎石,主要可預防大結石打碎後造成結石街(數顆碎石頭一連串卡住輸尿管),引起腎臟阻塞發炎或嚴重腎絞痛的情形。另外有些病患在術後會發高燒,這種情形多半是在感染性的結石或泌尿道感染的患者最常發現這類患者在治療期間須先給予抗生素治療再進行碎石術,必要時可先入院施打抗生素,否則引發急性腎盂腎炎或造成敗血症。

一般而言,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結石容易沉澱於腎臟最下方,所以於下腎盞的結石(如圖一)最難排出,除了多喝水之外還必須配合姿勢引流,即多做倒或頭低臀部抬高的的姿勢(膝胸臥式)(如圖二)合併背部輕拍震動來幫助結石排出,而每次姿位引流建議時間大約5-10分鐘,每天至少做一次,視個人狀況而定,並無限制時間或規定次數。其它位於下腎盞以外的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也可以藉由適當的運動,如跳繩(原地跳躍)、慢跑等等來排出結石。



綜合上述幾點,若術後連續6小時以上無尿,持續發燒超過38OC,嚴重絞痛,服用藥物無效者,或是血尿嚴重超過72小時以上併有血塊者,應盡速返回醫院就醫。

最後接受體外震波碎石後,務必遵醫師指示回門診追蹤檢查,切勿以為不痛,有解出小碎石,就沒事了,有時尚有部分碎石殘留於體內,阻塞尿路造成腎水腫,長期下來影響腎功能。然而尿路結石的復發率很高,因此建議最好每半年或一年返院經腎臟超音波或照X光片來追蹤,建立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多喝水、多運動、不憋尿太久是對抗結石的不二法門。一旦發現結石,勇於接受治療,否則怕開刀、怕打結石,一拖再拖,只會讓結石不斷增長,導致於後續治療更為複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